作为第五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的重要环节,11月2日下午,2019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与科学创新奖评审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召开,通过两轮无记名投票产生了9件获奖作品。11月3日上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剧场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向获奖艺术家颁发奖金、奖牌和获奖证书,每件获奖作品的奖励金额为10万元人民币(税前)。
颁奖礼由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副院长、第五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执行策展人赵超主持。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吴冠中艺术与科学创新奖励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王明旨,介绍了评选过程,并强调评选原则是注重作品的原创性、艺术性、科学性、主题表现、社会影响等。
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院长、第五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总策展人鲁晓波宣布了获奖作品名单,分别是:《城市记忆》、《存档梦境》、《来风.夏.芒种》、《索菲亚机器人》、《时间永不停歇72》、《多重宇宙.pan》、《共享感官》、《重现化学》和《脑机接口》,获奖作者分别来自中国、土耳其、美国、德国、瑞典、意大利、荷兰。
吴冠中艺术与科学创新奖励基金设立于2008年12月。著名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清华大学教授吴冠中将其个人画作《长江万里图》拍卖所得款项全部捐赠给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该基金,并设立了“吴冠中艺术与科学创新奖”,奖励清华大学主办的《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中的优秀作品,同时颁发面向清华大学学生的奖学金。该奖项旨在鼓励探索中国艺术与科学教育融合之路,促进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互动与互补,加强艺术与科学、真理与美的内在联系,推动中国未来艺术与科学的发展,助力清华大学培养复合型的艺术与科学创新人才。
按照《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与科学创新奖励基金管理章程》,由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与科学创新奖励基金管理委员会与第五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组织委员会共同商议,聘请了来自英国、比利时、意大利、法国、荷兰、日本、德国、奥地利和中国的17位著名的艺术家、科学家及学者,组成了本届评审委员会。
评审委员会成员包括皇家艺术学院副校长兼教务长、英格兰研究学会理事奈伦·巴菲尔德,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讲席教授、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鲁汶大学LUCA艺术学院艺术家和研究员、V2_动能媒体实验室负责人鲍里斯·迪贝克,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文史馆副馆长冯远,米兰理工大学副教授、城市设计师卢卡·圭里尼,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刘巨德,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鲁晓波,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吴冠中艺术与科学创新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王明旨,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副院长、清华青岛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赵超等。
凡入选第五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的国内外作品,除作者担任评审委员之外,都有评选资格。本次参展作品为120余件,评委们通过综合衡量,选出自己心目中最优的9件作品。
11月2日下午,王明旨教授主持大奖评审。17位评审专家,在志愿者陪同下前往展厅,仔细观看和体验了参展作品。他们认真地阅读作品说明,听取参展中外艺术家介绍,提出问题,并仔细地记录作品情况。
随后,17位评审专家通过无记名投票,遴选出9件获奖作品。2019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与科学创新奖的9位大奖得主在公平与公正的氛围中诞生。
今年是“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与科学创新奖”第二次颁发。2012年11月,在第三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上, “吴冠中艺术与科学创新奖”在清华大学礼堂首度颁发。2016年,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上该奖项空缺。
本次大奖评选恰逢吴冠中先生百年诞辰之际,奖励优秀的艺术与科学创新作品,成为对吴冠中先生最好的纪念。
本次大奖的颁奖全程由本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的深度合作媒体凤凰网、凤凰网资讯、青春BANG报道,提供视频、图片及文字传播支持。
2019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与科学创新奖获奖作品
《城市记忆》王之纲(清华美院)
孙瑜(中国)2019
沉浸式新媒体艺术作品《城市记忆》是对人与科技互动发展关系的艺术化探索与表达。作品以沉浸式全景声化作打开记忆大门的钥匙、经典的文学作品凝结为情感诉说的桥梁,光阴碎片里隐藏着属于北京的记忆空间,引发观众对未来人与科技关系的思考。
《存档梦境》勒菲克·安纳多尔
(土耳其)2018
艺术家勒菲克·安纳多尔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 170 万文档进行搜索和归类。档案中的多维数据交互转换为一个沉浸式媒体装置。该作品意在让观众主导,不过在空闲状态时,它也会自己“ 走入梦境 ”,在文档间找出意想不到的关联。
《来风 ·夏·芒种》刘润福(清华美院)2019
运用中国文化符号的陶瓷元素,通过对陶瓷材料的再构筑,尝试表达陶瓷本有的脆弱、轻盈、洁净。也尝试跳出传统形式,运用新的当代形式,表达中国审美意境。
《索菲亚机器人》大卫·汉森(美国)2016
Sophia是一个正在完善中的科幻角色,可以被用来探索人工智能和仿真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并吸引公众参与这些问题的讨论。她曾担任世界知名会议的主讲人和小组成员,还曾向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和北约组织的成员发表演讲。
《时间永不停歇 72》1982 后人类(瑞典、德国,团队主要在瑞典)2014
《时间永不停歇 72》是一系列不断更新的动态雕塑中的一个作品。在该系列中,“1982 后人类”工作团队通过编程让时针和分针单独地转动,每一次精心设计的表针转动似乎都与上一次不同,最终,这些表针会完美地同步对齐,以数字的形式准确地显示时间。
《多重宇宙.pan》浮思* 工作室
(意大利)2019
《多重宇宙.pan》由fuse* 与BDC- Bonanni Del Rio Catalog 共同创作。本装置包括两个投影和两个大型镜面,可以产生无限的侧向反射。本作品旨在给人一种印象,即:装置冲破了物理意义上的墙体,将自身投射到了无穷空间,从而增强人们对现实的认知。
《共享感官》兰塞 & 马特(凯伦·兰塞 & 赫尔曼·马特)(荷兰) 2014-2019
两位艺术家邀请全球各地的观众在移情互动环境中参与实时的亲吻和爱抚实验。参与者相互感受、注视彼此、相互抚摸、一同分享多模式、多感官的亲密体验并对话。参与者的大脑活动经过测量实时转换为可视化数据、地面投影和基于算法的声景。在共享的镜像神经反馈系统中,他们一同奏响“亲密感数据交响曲”。
《重现化学》 朱文婷(中国)、梁琰(中国)2017-2019
通过摄影,从微观的角度发现并展现化学之美:沉淀朴素的色彩与千姿百态,是飘荡在夜空中的精灵,熙熙攘攘地舞动着,变化着,宛若无息止的生命……本片共 5 个篇章,展现了四个化学实验:气体反应、沉底反应、金属置换反应、电沉积反应的美妙画面。
《脑机接口》格雷格·邓恩与布莱恩·爱德华兹(美国)共同创作2014-2016
该作品通过反射微蚀这一革命性技术,将肉眼可见的大脑与神经元行为联系了起来。《自我映射》利用金色表面反射的光,以动画形式展现了大脑活动,为人类了解大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
资料来源/展览筹备组
现场照片来自凤凰网